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

康樂車站

康樂車站 (2012/09/12)
位置台東縣台東市
構造:平面車站
站體
1985年鋼筋混凝土建築
月台:1(島式x1)
註解:小型城郊交通運輸站
《秘》13
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
2011年~57,第194名
2012年~53,第197名
2013年~55,第198名
2014年~43,第205名
2015年~36,第209名
2016年~35,第212名
2017年~31 (-13.65%),第215名 (↓3)

康樂車站站牌
南迴鐵路知本到台東區間皆為平地路段,所以很早就完工並進行臨時營運。台鐵在中間比較靠近台東的位置設站,站場本身是位於台東市豐田里,站前不遠處則是康樂里,因為台東線鐵路已有豐田站,所以還是定名康樂站。

康樂車站位置非常刁鑽,後站方向完全沒有聚落,全是農田或荒地;前站方向為博物館重劃區,道路又寬又直,但也是一樣根本沒有任何民居或建築,所以形成一個相當接近市區的秘境車站。康樂車站離台東車站只有4公里多,車班數量少一大截,附近居民即使想搭火車,大概也不會考慮到康樂站,一定是到台東站。所以這樣的車站位置基本上很少在地客源,即使史前文化博物館就在附近不遠處,真正搭火車前來然後去參觀博物館的遊客也十分有限(我曾經循這種模式去過一次,大約需要步行10分鐘,但天氣熱的時候這10分鐘走起來也是很辛苦)。

我一直很好奇當初為何要在此設站,因為史前文化博物館是後來才出現的,兩者並無相關。台鐵官方網站資料顯示,康樂原是貨運大站,後來因為工廠關閉、軍方貨運需求減少,才使得此站功能式微。在客運上康樂站數據低迷,持續下跌,到2017年平均每天只有30人左右上下車,但台鐵還是很夠意思,每天仍有數班莒光號停靠;甚至、甚至、甚至,還有一班北上自強號也停本站,使得康樂毫無疑問成為全台自強號停靠站中上下車人數最少的站。康樂車站有一個島式月台,正線位於月台B側,不過兩旁側線很多,顯示當初貨運調度的需求。這次剛好看見一列自強號停在側線,是以知本站為終點的列車,從樹林開到知本之後,因為當時知本站第二月台沒在使用,側線不夠,所以駛回康樂停放。

往台東莒光號停靠康樂車站月台
康樂車站交會列車:往台東莒光號與往知本自強號。有趣的是,莒光號是表定停靠列車,先佔用正線;自強號並不停靠康樂站,但走的是側線,慢速通過。
上述自強號抵達終點知本站之後,又駛回康樂車站側線停放。
DR3100型柴聯自強號停靠在側線,正好R138牽引的往新左營莒光號進站停靠。
康樂車站站場全景,站房在左側。
康樂車站月台遮棚是Y字型,南迴線唯一,其餘各站皆為ㄇ字型。
康樂車站月台B側為正線,之外還有不少側線。
康樂車站西側,平地與山巒交織成的美麗景象。
康樂車站北端,莒光號正沿正線駛離。
康樂車站南端
康樂是南迴線唯一有天橋的車站
久違了,天橋上的景象。康樂車站天橋上,往北。遠處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分際非常明顯,也可以辨識出利吉惡地。
康樂車站天橋上,往南。
康樂車站站房內側
康樂車站剪票口,上面的中、英文都令人無言,不知道在表達什麼。
康樂車站售票處,原本應該有規劃一台自動售票機,但已取消。
康樂車站候車大廳
康樂車站門口寫著:歡迎到訪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。
康樂車站正面特寫,其實這一站的藍色系塗裝還蠻賞心悅目的。
康樂站旁邊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於2002年正式開館,它的成立與南迴鐵路很有關係。當初剛開始建築南迴鐵路時,在現今台東車站附近開挖,結果發現石棺、玉器等大量史前文物,最後決定現地保存,就是現在的卑南遺址文化公園(隸屬於該館);而這也催生了今天的大型史前文化博物館,作為管理、典藏、教育的機構。我曾兩度造訪,裡面的展示很豐富且深具知識性,再搭配廣闊的卑南遺址文化公園(有史前館門票就可通行該區的展館,不需另外購票),就是非常充實的一日遊行程。

此外,台東航空站(豐年機場)離康樂站其實也不遠,直線距離可能才1公里,但機場的出入口是在相反方向,所以要繞一大圈,完全沒有優勢,冀望此站成為機場聯絡門戶也是不可行。

康樂車站正面的聯絡道路,舉目所及沒有任何建築物或人類活動跡象,比很多偏遠秘境車站還要冷清。
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 (2011/05/15)
南下知本車站 北上台東車站

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

知本車站

知本車站 (2012/09/12),屋頂的站名位置呈現不平均分配,蠻特別的。
位置台東縣台東市
構造:平面車站
站體
1985年鋼筋混凝土建築
月台:2(島式x2)
註解:中型觀光區交通運輸站

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
2011年~974,第117名
2012年~1,003,第123名
2013年~1,047,第124名
2014年~1,094,第123名
2015年~1,189,第123名
2016年~1,233,第122名
2017年~1,295 (+5.05%),第118名 (↑4)

知本車站站牌
從太麻里繼續往北,地勢逐漸平坦,隧道也變少。與知本中間原來還有一站「三和」,屬太麻里鄉三和村,不過命運與香蘭一樣,於1997年被裁撤,只剩下廢棄的站房和月台。從三和開始,南迴線就完全進入平地路段,不再有隧道。因為施工難度不高,知本~台東(當時為卑南車站)間是最早完成的路段,在1985年就有運行柴油客車,比全線通車足足早了7年。

知本車站的客源有不少是觀光客,雖然車站位置離溫泉區、森林遊樂區還很遠,仍須接駁才能到達,但這裡畢竟離台灣主要大城都很遠,開車既辛苦又耗時,所以很多遊客會選擇搭火車。這使得知本成為南迴線上下車人數最多的車站(端點站不算的話),每天有1千2百多人的業績,而且所有列車(包括觀光列車)都會停靠,現在甚至有普悠瑪是以知本為終點站和始發站(知本~樹林)。知本站和其他大站一樣有兩個島式月台,但還是只有第一月台被頻繁使用,除非特殊狀況,否則第二月台基本上不會有列車停靠。不過知本站的月台AB側定義相當特別,主線位於第一月台與站房的反側,卻編為1A月台,靠站房那一邊反而是1B月台,與金崙站相同,是比較罕見的例子。(註:知本站月台A、B側定義後來已對調,現與一般車站相同。)

知本車站貌似太麻里車站,不過站前有樹木,還有很寬的遮棚,不太容易看到真正的全景。站內空間跟太麻里站相仿,配置也很類似,不過本站多了一區販賣部(不是超商),這也是南迴線中間各站唯一有販賣部的車站。知本站前廣場非常大,周圍幾乎沒有建築物,也沒有任何發展跡象,不過其實出站左轉再幾百公尺就有不小的聚落。知本車站和附近區域已經是位於台東市,但知本溫泉區大部分是位於卑南鄉。

R119牽引往西部幹線觀光列車和往台東普通車,交會於知本車站第一月台。雖然觀光列車等級較高,停靠的卻是側線(B側),應該是因為先進站的關係。
觀光列車停靠知本車站第一月台B側
知本車站月台地下道的位置,兩旁藍藍橘橘的車廂顏色,現在已經不容易看到。
DR3100型柴聯自強號停靠知本車站1A月台
知本車站兩個月台皆為島式月台,但第一月台擔負絕大多數業務,第二月台很少使用。
知本車站月台,往南,左為第二月台,右為第一月台,有列車正在進站的軌道為主線。
知本車站站場,站房在右邊。
知本車站南端,遠處為台11線跨鐵道高架橋。這張照片說明了知本車站的特殊AB側定義,站房是在右邊,但月台卻是先B再A。
知本車站北端,看得出來有點爬坡。
知本車站停放的工程車輛,後面拉的兩節小車,上面不知道是放什麼東西?
知本車站的舊式臂木式號誌,現在已經退休了。
知本車站站房內側
知本車站售票處,有自動售票機。
知本車站候車大廳和後面的販賣部
知本車站剪票口
知本車站正面特寫
知本車站站前的遮棚下是這番景象
知本溪在車站南邊1公里多的地方,台9線、台11線、南迴鐵路都有跨越這條溪流。知本溫泉區就是分佈在這條溪上游的兩岸,原本是風景秀麗、潺潺流水的溫泉聖地,但在八八風災時,溪水暴漲溢過堤防,沖刷岸邊的道路與建築,演出了一幕驚人的「飯店倒塌掉到水裡」戲碼,相信大家在現場新聞或後來的網路影片上已經看過許多遍。知本溫泉區花了不少時間終於完成復舊,現在仍是相當熱門的觀光景點。

知本車站站前廣場,非常、非常廣闊,而且旁邊沒有建築物。這一大片雲壓在山上的景象,頗有氣勢。
把鏡頭拉到很遠,才有一棟連棟的透天厝。
知本車站出站方向的右側,就只有樹而已。
知本車站出站方向的左側,幾輛計程車等候有緣的乘客。
南下太麻里車站~(三和車站 北上康樂車站

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

太麻里車站

太麻里車站 (2012/09/12) 大概是全台鐵最冷清的大站
位置台東縣太麻里鄉
構造:平面車站
站體
1988年鋼筋混凝土建築
月台:2(島式x2)
註解:中型城鎮交通運輸站

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
2011年~302,第156名
2012年~289,第161名
2013年~300,第161名
2014年~317,第162名
2015年~316,第163名
2016年~324,第165名
2017年~348 (+7.54%),第162名 (↑3)

太麻里車站站牌
金崙往北到太麻里之間有11公里的距離,這也是廢站的結果。香蘭車站位於上述二站之間,是正規車站,有完整的站房與月台,但南迴線正式通車還不到5年,香蘭站就因為業務清淡於1997年廢止;正線以外的路軌拆除,站房與月台則還在,列車通過時仍能看到。另外太麻里與另一邊的知本站也因廢站形成11.7公里的長距離,所以太麻里離前後兩站都超過10公里,這在台鐵所有車站中也是絕無僅有。

太麻里以北到台東的區間,是南迴鐵路先期通車的路段,在1988年就完工並進行臨時營運,開行柴油客車。1992年正式通車後,太麻里車站被定位成大站,與大武、知本同級,停靠大部分列車。現在的停站狀況則是與大武相同,比知本略少一點。營運至今,南迴線各站興衰漲跌互見,知本有知名溫泉及森林遊樂區,業績一枝獨秀;大武位置離台東較遠,仰賴鐵路交通的程度也較深;太麻里有觀光名勝、人口也比大武多,但乘車人數始終低迷,近年來甚至偶有下滑的狀況,已被金崙超越。

太麻里車站站房與知本類似,但規模似乎較大(知本車站前面有造型建築和樹木擋住,不容易判斷大小),不管怎樣它都是南迴線最大的站房,設備也較完整,有LED列車資訊電子看板、自動售票機。與其他南迴線大站相同,太麻里車站也擁有兩個島式月台,但正線是在第二月台A側,所以一般停靠都是在2A月台,交會待避則是2B月台,第一月台很少使用。

廢止的香蘭車站是在太麻里溪南岸的香蘭部落,太麻里車站則是在北岸約3公里處。太麻里溪是典型的荒溪型河川,枯水期只有涓涓細流,但一遇暴雨就可能挾帶大量土石沖刷而下。南迴鐵路太麻里溪橋已經被沖斷好幾次,最為人熟知的便是莫拉克颱風時,太麻里溪潰堤,鐵路橋被徹底沖毀,過了一個多月才復舊。當時造成的災害到2012年都還看得到痕跡。現在台鐵已經在興建新橋,以新的工程技術拉大橋墩跨距,減少被洪水沖斷的可能性。

新車廂莒光號停靠太麻里車站2B月台,等候交會列車。
太麻里車站第二月台交會列車,右邊是南下莒光號列車,左邊是從台北經西部幹線繞南迴線到台東花蓮的觀光列車,不停靠本站。
R105牽引三節藍皮普通車準備進站停靠太麻里車站
太麻里車站全貌,往南,站房在左,依序為第一月台、第二月台。
太麻里車站全貌,往北,站房在右。
太麻里車站第二月台
太麻里車站北端,正線為第二月台A側。
太麻里車站南端,看得出來往南的地形起伏明顯,山勢較高。
太麻里車站西側的山巒,應該有種金針吧?
從第二月台穿透第一月台看太麻里車站站房內側
太麻里車站出口,站務員總希望旅客能趕快出站,不要在站場逗留。
太麻里車站剪票口,有電子看板的設施。
太麻里車站售票處
太麻里車站候車大廳
太麻里車站站房正面特寫,規模很大,但人很少。
太麻里站的位置在主要市街的北邊,面海的方向,出站之後附近並沒有什麼建築,要走個幾百公尺再向右轉,才會看到太麻里鄉的市區。現在太麻里西邊山區的金針花種植區已經為大家所熟知,與富里六十石山、玉里赤科山齊名。此外,太麻里鄉因為在台灣本島最東南角,新年第一道曙光往往都會落在這附近,台鐵也會特別開行跨年列車來經營這個觀光行程。對外地人而言,從海平面看著太陽升起,確實是一種難得的體驗。

太麻里車站出站後正面景象,聯絡道路直衝向太平洋。
太麻里車站正面廣場(面對車站)的左側
太麻里車站正面道路,叫做「日昇路」,名字不錯,這方向確實有可能看到海上日出。
這種坡度和面海的景象,會讓人聯想到函館。
南下金崙車站~(香蘭車站 北上:(三和車站)~知本車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