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

永樂車站

永樂車站 (2012/09/15) 棲身於群山圍繞之間,不過是很新潮的建築。
位置宜蘭縣蘇澳鎮
構造:平面車站
站體
2003年鋼筋混凝土建築
月台2(岸式x1、島式x1)
註解小型聚落交通聯絡站《秘》9
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
2011年~41,第201名
2012年~31,第207名
2013年~32,第207名
2014年~40,第207名
2015年~47,第203名
2016年~53,第201名
2017年~50 (-6.17%),第205名 (↓4)

永樂車站的五角型站牌
蘇澳~東澳間的北迴鐵路是直接穿越山區,與蘇花公路沿海而行完全不同。中間這一段鐵路所經過的是盛產石灰岩的蘇澳鎮白米地區,白米溪流貫其中,形成與鐵路方向平行的谷地。這裡的行政區域主要是蘇澳鎮永春里和永樂里,而鐵路路線通過兩者中間,所以北迴線通車之時就設立了「永春車站」(但其實位於永樂里)。此站位置非常差,在白米社區永春路西側的山丘上,與平地落差大且出入極不方便,當地居民使用率很低,因此從一開始就是個毫無人氣的小站,早在1988年就無人化。

此外,因為附近區域的水泥業貨運需求,在永春站南方1.3公里空間較寬敞的區域,另外設立了一個貨運站,此站完全位於永樂里,所以稱之為「永樂車站」。永樂車站初期只負責貨運業務,到了1989年左右才開始有客運,北迴線時刻表上永春~東澳間也多了一站。永樂跟永春客運業務一樣清淡,只不過永樂有貨運支持,而且是可以交會列車的有人站。北迴鐵路雙線電氣化施工期間,永春站附近路線微調,加上與永樂站距離太近,於是在2002年終於遭到裁撤的命運。這就是北迴線永樂取代永春的整個經過。

這麼多年來,看著永樂車站一點一滴的變化其實很有意思。最早永樂只有站場和一棟平平的站房,連站名都沒有標示,客運列車全部通過;後來永春站降為招呼站失去交會功能,這時列車開始會在永樂站進行交會,但不是表定停靠,而且也沒有月台可以上下車;接著永樂開始「兼」營客運業務,站房上出現了站名標示,搭建出一座臨時岸式月台,但這時站房看起來仍像辦公室一樣,沒有進出口、候車室、售票窗口等設施;慢慢地,永樂站月台改為正式水泥結構,站房也撥出最北側的區域做為進出站與候車的空間,此時終於有車站的樣子了;北迴鐵路升級時,永樂站也跟著大躍進,興建新式站房、站場也大幅擴充,成為今日的風貌。永樂車站有一個岸式月台(第一月台)和一個島式月台(第二月台),兩月台之間有三條路軌,依序為南下停靠、南下通過(東正線)、北上(西正線),而第二月台外側的路軌就給貨運列車調度使用,規模比以前大很多,設備也新。我想永樂車站的站務人員,如果是二、三十年的資歷,回首過往應該也是會充滿感慨吧。

與和仁、和平、新城等站不同,永樂車站的貨運是以到達噸數為大宗,卸貨目標很明顯是附近的台泥蘇澳廠。也就是說,和平地區台泥礦場出產的石灰生料,一部分直接在當地和平廠處理,另一部份就運到永樂給蘇澳廠處理。2012年永樂站有將近150萬噸的貨運量,次於花蓮港、七堵和北迴線上述三站,全台鐵排名第六。相形之下永樂的客運業務就可有可無,每天僅有40人左右進出站,在北迴線中只比漢本、景美(皆為無人站)多。

北上EMU500型電聯車停靠永樂車站第二月台A側
R168牽引的貨車通過永樂車站南下通過軌(東正線)
永樂車站月台與站房:左為站房與岸式第一月台,右為島式第二月台。
永樂車站站房出口與月台平行,屋頂為波浪狀,共5片。
永樂車站波浪狀屋頂下的結構
從第二月台反方向觀察永樂車站站房
永樂車站第二月台
永樂車站北端,除正線外,貨列調度側線亦延伸到遠處。
永樂車站北端彎道,電聯車剛駛離,右邊模糊的背景正是台泥蘇澳廠。
永樂車站側線停放的貨車廂
永樂車站南端月台盡頭處有天橋,遠處可見新永春隧道北口。
新永春隧道為西正線,左邊鏡頭外還有舊的永春隧道為東正線。據說新永春隧道開鑿時曾出現每分鐘80立方公尺的湧水量(這種水量大概五、六分鐘就可以灌滿一座游泳池),非常驚人,因此施工相當困難。
永樂,永遠快樂,值得摸一下。
永樂車站售票窗口
永樂車站候車室
永樂車站正面特寫
出站後沿著鐵道旁的馬路往北走,一路下坡,不久後會遇到左邊往永樂里的岔路,看過去就知道是往礦區。繼續前行,右邊遠遠就可以看見台泥蘇澳廠廠房。接著到達白米社區,這裡因為木屐製作而出名,遊客頗多。

永樂車站旁的馬路,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可到白米社區。
白米社區工藝教室
白米木屐文化館,遊客不少。
永樂車站旁的砂石運輸設備,可直接送上貨列。
南下東澳車站 北上:(永春車站)~蘇澳新站

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

東澳車站

東澳車站 (2012/09/15) 正面看起來至少就有三層樓高,月台在大約三樓的位置。
位置宜蘭縣南澳鄉
構造:平面車站
站體
2004年鋼筋混凝土建築
月台2(島式x2)
註解中型聚落交通運輸站
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
2011年~625,第132名
2012年~656,第134名
2013年~683,第135名
2014年~675,第138名
2015年~666,第140名
2016年~643,第144名
2017年~651 (+1.27%),第145名 (↓1)

東澳車站站牌亦為五角形
東澳~南澳之間的直線距離看起來不長,但中間是突出海岸的烏石鼻,而且為了高繞造成很大的坡度,迂迴曲折的路線,使得早期蘇花公路這一段路程要將近一小時!後來,公路總局改變路線,在山脊中間開鑿「新澳隧道」,最初是單線由紅綠燈控制,後來再重鑿為雙線,大幅縮短兩地路程,現在蘇花公路東澳到南澳約11公里,慢慢開20分鐘也一定到得了。不過,跟鐵路比起來還是遜色,北迴鐵路這兩站距離8公里,電氣化之後表定時間只要7分鐘。這也說明了為何蘇花公路完全沒有汽車客運經營,因為跟火車比起來慢太多了。

東澳車站附近與南澳類似,也是蘇澳鎮和南澳鄉行政區域緊鄰交錯,但狀況與南澳剛好相反。蘇花公路以東是「蘇澳鎮東澳里」,屬平地區域;以西則是「南澳鄉東岳村」,屬山地區域。東澳是用土堤架高的車站,雖然站場有一部分橫跨蘇花公路上方,但大部分是位於公路西側(包括站房),所以東澳車站實際上是在南澳鄉境內,這就是我所說的「東澳車站在南澳、南澳車站在蘇澳」。

東澳雖然是傳統蘇花路上三大停車站之一,但村落規模不如南澳,交通地位不如和平,所以北迴鐵路興建時並未規劃為大站,而是與鄰站永春(已裁撤)類似規模的小型站房,搭配一道曲度很大的月台。當列車停靠在東澳站時,從月台看過去非常不起眼,當時我甚至覺得,東澳大概是有對號列車停靠的車站中最小的一個。後來北迴鐵路雙線電氣化,東澳車站整個大搬家,往南移動建立了規模與和平站相當的新式站房,站場也大幅擴建,出現了完整的兩個島式月台與眾多側線,並改善了月台的曲度。不過這個改變也破壞了我觀察東澳隧道北口號誌的習慣,因為以前東澳站非常靠近東澳隧道,所以北端臂木式號誌是設在隧道之前,也就是看到號誌之後還要過個短隧道才進站,這是相當少見的狀況;不過站場南移後緩衝距離足夠,已無此必要,而且新建了雙線且非常寬的「新東澳隧道」,原先小小的東澳隧道已停用。

由於東澳站場位置高於公路平面,所以原先東澳車站舊站房要爬坡才能到;現在新站房乍看之下是在公路旁,但其實站場還是在大約三樓高度,所以是類似大武站的設計(不過東澳站售票處與剪票口都在一樓,大武站是在二樓),進站後要先爬樓梯至二樓,然後便會看到通往月台的向上階梯。第一月台是南下列車停靠,第二月台是北上列車停靠,中間兩道即為正線。東澳早期只有少量對號列車停靠,後來漸漸增加停靠數量,到現在成為莒光號以下必停,連自強號每天也有南下三列、北上一列的班次,變化可說是相當大。目前東澳站每天6百多人上下車,但與前三大站(新城、南澳、和平)有一段距離。但東澳對台鐵而言還有更重要的意義,那就是貨運,車站西側不遠處就是巨大的幸福水泥廠房,並有支線直接連結。幸福水泥東澳廠一方面吃下和仁廠運來的生原料,一方面製成熟料輸出,所以貨運起運和到達噸數都有一定數字,總和在北迴線排第五,全台鐵第七,都是百萬噸以上的運量。

南下EMU500型電聯車停靠東澳車站第一月台
東澳車站第一月台(右)、第二月台(左)長得差不多,但第一月台較寬。
從東澳車站第一月台看第二月台
東澳車站第一、第二月台間即為北迴線正線。在第一月台後方的突起水泥建築就是站房的三樓頂端。
東澳車站第二月台外側有許多貨運側線,同時也有大量貨車廂停放。
東澳車站西側的幸福水泥東澳廠,棲身於青山之間,看起來就像是鋼鐵怪獸。
東澳車站南端,電聯車剛離站。
東澳車站北端,遠處即為新東澳隧道。這張照片可以發現東澳車站兩月台不是平行等長,第一月台(右邊)比較偏北。
新東澳隧道位於軌道匯集處,超過一般雙線寬度,所以看起來特別大洞。
東澳車站第一月台上就可以看到蘇花公路東澳街上這一段,市街只有一點點,然後就彎向海邊而去。
東澳車站月台上直接眺望海岸
東澳車站剪票口在一樓
進站後要爬上二樓才有通往月台的階梯
東澳車站候車大廳
東澳車站售票處,有自動售票機。
東澳車站正門出入口
東澳車站正面特寫,還蠻有氣魄的。
東澳車站站前景象,除了台鐵的牌子之外,後面還一個圓圓的、粘著兩隻魚的雕塑,上面寫著「東澳」。
上面解釋很多關於行政區域劃分的狀況,其實看這張照片就明白了。
東澳市街有旅店、餐館,但明顯不如南澳、和平發達,從沒有新式超商這一點就可看出端倪。東澳跟南澳相似,附近景點同樣山海有別:東岳湧泉就在東澳溪鐵路橋旁邊,步行可到,我造訪時還未完全從風災的土石流中恢復過來,但已經可以下去泡,水非常冰冷,夏天去玩相當適合;至於往海邊走可到美麗的東澳灣海灘,不過粉鳥林漁港就比較遠了,開車去才能到。

蘇花公路東澳街上,繁榮度明顯不如南澳、和平。
兩隻東澳貓
東岳湧泉公園門口,當時處於半開放狀態,內部設施因風災尚未復原,但並沒有嚴格管制進入。
東岳湧泉冷水池
東岳湧泉公園上方的鐵路東澳溪橋。
南下南澳車站 北上永樂車站

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

南澳車站

大雨中的南澳車站 (2012/09/15)
位置宜蘭縣蘇澳鎮
構造:平面車站
站體
1980年鋼筋混凝土建築
月台2(島式x2)
註解中型城鎮交通樞紐站
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
2011年~2,022,第81名
2012年~2,204,第83名
2013年~2,289,第85名
2014年~2,356,第87名
2015年~2,281,第90名
2016年~2,220,第89名
2017年~2,268 (+2.15%),第88名 (↑1)

南澳車站站牌,因下雨而有些多餘線條。
武塔~南澳是北迴鐵路最短站距,只有3公里多,原本大致上是沿南澳南溪西側山壁,與蘇花公路平行,並且有兩個短隧道。雙線化之後路線往西移,並以單一較長的雙線隧道(新武塔隧道)取代舊隧道。接著渡過南澳北溪之後,就進入南澳市街。

「東澳車站在南澳,南澳車站在蘇澳」,這句像鬼打牆般的對聯,說明了南澳鄉與蘇澳鎮行政區域複雜的交錯情形。這當然也是日治時代平地「街庄」與「番地」劃分的結果:只要是有平地人分佈的地區,當時就會設立街庄;而只有原住民居住的地區,就一律劃為番地。南澳山區為泰雅族居住地,但沿海地區卻早有一些平地人務農或捕魚維生,因此當時就將「蘇澳街」(今蘇澳鎮)的範圍往南延伸,東澳、南澳的海岸平原地區都劃入,而現今蘇澳鎮轄的南強里、朝陽里,就是位於南澳海岸平原,與南澳鄉大致上以蘇花公路為界。而南澳車站剛好設立於公路東側(海側),因此行政區域屬於蘇澳鎮。

上述行政劃分一般人很少了解,大多數都認為南澳車站當然位於南澳鄉,是附近南澳地區的交通門戶。在北迴線出現之前,南澳就已經是蘇花公路三大站之一,而且是最熱鬧、但也最偏遠。因為從蘇澳出發到此,往往就要將近2小時,接著往花蓮又要2小時,所以可視為蘇花公路的中途站(雖然和平附近才是里程上的半途,但休息點還是要看行駛時間,早期保守估計就是蘇澳~東澳~南澳~和平~花蓮間各花1小時)。當時南澳街上可說是商店、餐館、旅社林立,車輛行駛蘇花公路至此,不可能不停下來休息。北迴鐵路通車後,交通一下變得輕而易舉,到蘇澳頂多半小時,到花蓮也絕對不用一小時,到南澳車站搭火車當然成為附近居民的首選。雖然自強號不是每班都停靠,普悠瑪(現為太魯閣)也只有雙向各一班,但南澳仍擁有北迴線頂級大站的地位,停靠車次與新城接近;2千多人的上下車人次雖然比新城站少很多,但若扣除因中國觀光客而堆疊出來的數字,南澳可說是貨真價實的北迴線最大站。

南澳車站站房與舊和平站造型完全一樣,是候車大廳內部挑高的凸形建築,在初代北迴鐵路各站中算是規模較大,這也顯示出南澳的大站地位。南澳站場也很寬廣,雙線電氣化施工時擴建為兩個島式月台,正線則在兩者中間。因為此站貨運並不發達,所以這個大型站場是以客運利用為主。南澳車站南端與蘇花公路有斜向的交會平交道,是觀察此站站場的絕佳位置,不過這個平交道可說是蘇花公路一處瓶頸,經常都會遇到柵欄放下等候列車通過,車輛往往大排長龍。

E410牽引的北上莒光號停靠南澳車站第一月台外側,準備待避。
這列莒光號第一節為客廳車,有展望區設計,但配置在機車頭之後無法發揮功能。
莒光號待避期間,一列南下E1000型推拉式自強號進站,停靠第二月台。此時第二月台外側還有一列南下貨車也在待避。
南澳車站繁忙的調度景象:北上莒光號停靠第一月台並待避太魯閣號,南下自強號停靠第二月台,外側還有一列待避貨車被擋住看不到。
待避的北上莒光號和南下貨車仍在等候發車,南下自強號已駛離。
南澳車站第二月台北端,在側線待避的貨車是台泥的空水泥車。
南澳車站北端,這張照片可看見貨車末端的守車。
南澳車站第一月台往南眺望,貨車列相當長,而且是柴電機車牽引,極有可能開往和平、台泥所屬的水泥車。
從蘇花公路平交道南澳車站南端,路軌與月台配置一覽無遺。
南澳車站站房內側
從站房處看南澳車站空無一人的月台,雨勢相當大。
南澳車站出口,「以客為尊、待客如親」。
南澳車站剪票口,電子看板顯示北上列車停靠第一月台,南下列車停靠第二月台。
南澳車站售票處,有兩台自動售票機。
南澳車站裡面有民營販賣部,每次看到這類型的販賣部我都會加以捧場。
南澳車站站房正面特寫,與舊和平站是完全一樣的建築。

南澳車站附近有很完整的商業機能,便利商店、餐館、住宿都可以找到,同時這裡也是附近地區的行政中心,有鄉公所、衛生所、警察局、高中。南澳車站附近的景點以蘇花公路為界,可分為山側與海側:山側包括南澳北溪的碧候野溪溫泉、深山裡的金岳瀑布,以及比較近的南澳原生樹木園區;海側有龜山上的朝陽步道、朝陽漁港。可惜這其中只有原生樹木園區可以勉強從車站步行抵達,其餘距離都偏遠。

南澳車站正面圓環廣場
南澳車站出站方向左側
南澳車站前的觀音像,後方是整個站房,而且右邊還隱約可看到一列復興號停靠。
南澳車站前的蘇花公路,往花蓮方向。
南澳車站前的蘇花公路,往蘇澳方向,南澳鄉公所、泰雅文物館、警察局、學校等諸多設施都在這附近。
據說蠻有名氣的「建華冰店」
南澳,泰雅族的故鄉。
南澳北溪的滾滾洪流,此時我是在蘇花公路的橋上。右邊這座小山後就是南溪的匯流處,在最遠處出海。
沿蘇花公路步行往武塔車站,剛好抓到太魯閣號通過南澳北溪橋的經典畫面。
南下武塔車站 北上東澳車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