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

梅子車站

梅子車站 (2014/12/21) 原址其實是位於前方路口再過去的彎道上,我事先準備不夠,沒抓到正確的地點,只有這張照片稍微可以看出其相關位置。
位置:台中縣石岡鄉(台中市石岡區)
廢止時間:1991年
現存:無

現今自行車道上的梅子里程牌,距離東勢還有4.8公里。
梅子車站離大甲溪橋已經不遠
東勢線向東沿大甲溪南岸經過石岡市街之後,下一站來到梅子。梅子的得名當然跟梅子樹有關,但現已很難確認最早的淵源,總之在日本時代的八仙山林鐵平地段,此聚落就已經設有「梅子樹腳」站,不過位置與後來東勢線略有不同。

東勢線的梅子站設於一處彎道上,大致上位於梅子社區地圖上的中心位置,現在這段自行車道有一處遮棚可供休息。比較遺憾的是,我事先沒有做好功課,誤以為遮棚所在之處就是以前梅子車站的位置,所以拍照取景都在附近;殊不知真正的車站位置是在其東邊,所以只有一張勉強可判斷方位的照片。

梅子車站附近民宅本來並不多,不過鐵路停駛改為自行車廊道之後,週邊出現了許多民宿。另外就是在原八仙山林鐵平地段的梅子車站,設有「五分車懷舊公園」,放了一輛糖鐵的機車頭,不過該處的所有陳設都跟原來的鐵道無關。

梅子車站附近的休憩遮棚,形成一個小小的自行車道中繼點,旁邊有店家提供餐飲。
梅子車站附近遮棚的完整樣貌,最高速限10公里!
梅子車站往西的景象,遠處稍有坡度起伏。
梅子社區地標,附一首「梅樹下的客家童謠」,
羊咩咩十八歲 坐火車轉妹家
坐到梅樹下 坐到梅樹下
兩斗米打齊粑 冇糖好搵搵泥沙
兩斗米打齊粑 冇糖好搵搵泥沙
羊咩咩十八歲 坐火車轉妹家
我身為客家人,但十分汗顏,完全看不懂它在講什麼。
梅子社區的可愛圖騰
石岡往梅子的路上會經過情人木橋,是自行車道上的熱門景點。
西行東勢線石岡車站 東行東勢線東勢車站

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

石岡車站

石岡車站 (2014/12/21) 約略的全景,右邊是0蛋月台和藍皮扶輪列車,中間是昔日的東勢線路軌(今東豐自行車道),左邊也是以前的站場範圍,遠處樹後方為石岡旅客服務中心,有資料說那個位置就是以前石岡站房,但我無法確定。
位置:台中縣石岡鄉(台中市石岡區)
廢止時間:1991年
現存:月台及路軌殘跡(地震後的景象)

石岡車站遺址的「0蛋月台」站牌和自行車道里程標示。
石岡車站為昔日東勢線的第二站。石岡的行政單位為鄉,且位於豐原~東勢之中間點,因此有較大規模的站場設施,包括完整的站房、月台,以及可交會的側線。早期石岡是有人站,不過隨著東勢線客貨運沒落,班次稀少,不再需要進行路軌調度,後期的石岡也變成了無人站。1991年東勢線停駛後,石岡的站房被拆除,但路軌和月台則保留。

真正的劇變是921大地震,因為石岡車站正好位於斷層上,所以原有的月台和路軌都被拉扯擠壓,嚴重扭曲變形,甚至還產生了將近5公尺高的地勢落差。地震後東勢廢線改為自行車道,在這一處大自然全新生成的坡道旁邊,特別留下了歪斜斷裂的月台殘跡與扭曲的鐵軌,見證當時地震所產生的驚人力道。坡道下方的一小段月台,現在搭上遮棚形成休憩場所;坡道上方的月台部份則被剷平,只留下一道側線路軌。不過,騎自行車來到這裡的人都會發現,石岡車站月台的位置現在立起了「0蛋月台」的招牌,旁邊還有兩節藍皮客車廂,形成很鮮明的地標。

據說「0蛋月台」的名稱源自於「零擔月台」,因為早期石岡地區的農產品會以零擔貨運(註)的方式,從這個月台送上火車運往豐原、台中販售,所以採用這個有趣的諧音。但現在這裡已經沒有月台的痕跡了,所以我一開始看到還覺得怪怪的,以為是某個店家的噱頭。至於兩節藍皮客車則是SPK32600型,上面標示「扶輪列車」,應該是扶輪社捐贈的,不過保存狀況非常非常差,不在軌道上也沒有轉向架、藍漆嚴重褪色剝落、內裝持續遭到破壞。
註:零星的鐵路貨運需求,體積及數量不足以裝載整節車廂,所以就混雜放置於特定車廂運送。

從石岡車站往朴口方向約900公尺即可看到石岡水壩,它是大甲溪下游的攔河堰,大台中地區的主要供水來源。921地震時有一部分壩體被擠壓變形,後來並未復舊,保留作為地震景觀的紀念地。再往前約300公尺為紅色的食水嵙溪橋,也就是昔日東勢線絕景──火車行駛在瀑布上的取景位置,不過經過地震之後,現在的落差景觀已經改變,而且當然也不會有火車經過了。

另外,位於忠孝街上,1941年興建的石岡農會穀倉,是當地著名的木造外觀歷史建築,撐過了921地震並未倒塌,只有稍微受損,修復後開放遊客參觀。而以客家人為主體的石岡鄉,重建被地震毀壞的劉家老夥房(三合院大宅)之後,並收集許多在地的客家文物,現為石岡土牛客家文化館。

石岡車站東端,所在位置已是月台盡頭處,右前方建築物便是旅客服務中心,如果它真的是以前站房的位置,那就表示石岡站是月台與站房不平行對稱的結構。
石岡車站0蛋月台與藍皮車廂
「扶輪列車」,大概是扶輪社所購買捐贈,但保存狀況極差。
2009年的時候,車廂的塗裝顏色還算正常,上面的列車編號等資訊也都還清楚可見(35SPK 32626T),但5年多之後,拿上圖相比,已經完全不成樣子了。
石岡車站站場中段的位置,向西望去,可以看見一段極不自然的斜坡,那便是地震的結果。
斜坡下方還有一段月台痕跡,現在成為休憩場所。
石岡車站地震景觀之一:扭曲的鐵軌
石岡車站地震景觀之二:向下的斜坡
石岡車站地震景觀之三:斷裂的月台
石岡水壩,圓圈處是被地震毀壞的部份壩體,原狀保留。
石岡水壩往上游方向的寬闊湖面景觀
石岡水壩正在進行放水
石岡水壩往大甲溪下游方向的景象,箭頭處就是食水嵙溪橋的位置。
石岡農會日式穀倉一景
西行東勢線朴口車站 東行東勢線梅子車站

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

朴口車站

朴口車站 (2014/12/21) 是東勢線上車站元素保留最多的一站,月台是原來的,候車亭是仿照原樣式重建的。
位置:台中縣豐原市(台中市豐原區)
廢止時間:1991年
現存:月台x1(岸式)

朴口站早已無正規站牌,用自行車道的里程標示代替。只有其中一面有英文標示,不過拼法很怪。
朴口車站是東勢支線(今.東豐自行車綠廊)自西端起點的第一個車站,位於豐原市東北角的朴子里。這裡的舊地名是「朴子口」,附近的公車站牌也還是叫這個名稱,不過台鐵比較不愛三個字的車站名,而且嘉義的朴子遠比這裡有名,所以去掉中間一字成為「朴口」。

東勢線在1959年剛通車的時候並無此站,兩年後的1961年才設置朴口站。朴口站一開始就只有招呼站的規模,僅有一座岸式月台和一間小候車亭,單線路軌無調度功能。1991年東勢線停駛,撐了三十年的朴口站也走入歷史,候車亭被拆了,但月台被保留下來。2000年起東勢線改為自行車道,朴口站的舊式紅磚月台成為該路段最鮮明的標誌,除了重新鋪面之外,還在月台上重建了與原來樣式相同的候車亭。說真的,這個舉措還蠻妙的,因為這個候車亭不會有實質功能,純粹只是視覺上的復舊。但是跟石岡(震毀)、梅子(消失)、東勢(變調)比較起來,朴口的車站設施景觀算是最完整的了。

朴口車站距離東勢線與舊山線分歧點(即昔日的豐原北號誌站,現今后豐鐵馬道╱東豐自行車綠廊起點)只有幾百公尺,有大量的租車店分佈,附近還有賽車場、漆彈場、休閒庭園餐廳,若是來此騎自行車的話,很容易就能看到。不過若是以其他交通工具純粹探訪此站,那就有點難找。車站附近最主要的聯絡道是朴子街,不過這條街可不像都市城鎮那種筆直的道路,而是曲曲折折、有時候還會突然九十度急轉彎,汽車交會都要閃避才能通過。從省道3(豐勢路二段)和國道4平面(國豐路三段)都可以拐進朴子街,但還是不太好找,如果能認門牌的話,200巷的巷口便是朴口車站的位置。

因為距離頗近,來到這裡可順道一遊后豐鐵馬道上的大甲溪鐵橋和九號隧道。

朴口車站月台東端盡頭處,候車亭立於月台上。
朴口車站西端盡頭處,右邊可見到昔日水塘的痕跡。
朴口車站重建的候車亭,網路上有些老照片,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其樣式與位置。
本來以為這是以前水井之類的遺跡,但後來發現在東豐自行車道沿線有好幾個這種造型的東西,所以似乎只是某種地標,上有「朴口站」的字樣與候車亭圖案。
朴口車站東端的自行車道景象。老照片中,朴口站週邊沒什麼樹蔭,但現在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「綠廊」。
朴口車站西端,月台上立的另一種款式標示牌是地名「朴子口」。
可通往朴口車站的巷道
大甲溪鐵橋南端橋頭。與大安溪鐵橋的命運完全不同,現在鐵軌已撤除,舖上PU,成為自行車道。
從側邊觀察大甲溪鐵橋,有六座花樑,比大安溪鐵橋少四座,總長度也比較短。
大甲溪鐵橋北端緊接九號隧道南口,上有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所題「氣象雄深」
西行東勢線豐原車站 東行東勢線石岡車站

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

泰安舊站

泰安舊站 (2014/12/21) 保存完整,而且十分整潔,遊客數量雖不如勝興,但也頗有名氣。
位置:台中縣后里鄉(台中市后里區)
廢止時間:1998年
現存:1938年日式混凝土站房、月台x1(島式)、4線股道、完整路軌不定期行駛、臺中線震災復興記念碑

泰安舊站已無正規站牌,這是懸掛於月台遮棚下的木製站名牌,與三義站的型式相同。
在經過三、四、五、六號隧道群、內社川鐵橋之後,舊山線以七號隧道穿越鯉魚潭水庫與大安溪之間的枕頭山,立刻銜接大安溪鐵橋,河的南岸便是泰安車站(舊站)。泰安舊站距離后里站僅有2.3公里,而後者站場規模較大,照理說可擔負較多路軌調度功能;但泰安站以北就是山線最長的瓶頸路段,路軌空間格外珍貴,所以此站與勝興一樣,都是熱門的列車交會場所。

說起「泰安」這個名稱,大家可能會想到兩個知名的地點:中山高速公路的「泰安服務區」和苗栗縣的「泰安溫泉」。事實上,只有前者與泰安車站的地名相關,泰安溫泉則相距遙遠,是完全不同的地點,千萬別搭火車到泰安車站泡泰安溫泉。泰安是后里的村落名稱,本來車站名稱叫「大安」,源自於旁邊的大安溪,後來因為與大安溪出海口的大安鄉同名,怕有人搞錯,所以改名泰安;但有趣的是苗栗縣的大安鄉也因為同樣理由,在同年改名為泰安鄉(當時的草包官員大概只知道國泰民安這四個字,連別的名稱都想不出來),結果還是跟泰安村重疊了,也造成今日兩個泰安並存的現象。

泰安車站的舊站房和附近路軌在1935年新竹台中大地震損毀嚴重,直到1938年才重建完成新的站房,是日式的磚造混凝土建築,形式及建造年份與造橋、銅鑼、清水等站相近,但泰安站是規模最大的。站房本身位置低於站場,所以經地下道前往月台並不需要向下,而是平面前進至月台下方再往上,這點與豐富站的結構一樣。泰安舊站設有一座島式月台,正線位於A側,另一邊是東側線,西側線則有兩道但沒有月台。記得當年還在使用的年代,泰安站的列車頻率也相當高,有時候普通車在東側線待避,另一方向的對號列車會直接停在無月台的西側線,讓出主軌給優等列車通過。

舊山線停駛前後,泰安車站附近沒落了一陣子,不過它擁有豐富的鐵道遺產,觀光活動興起之後,民宿、店家開始出現,形成了一條小小的泰安老街,但受到矚目的程度還是不如勝興。泰安的站房、月台、軌道都完整保留,山側有「臺中線震災復興記念碑」,北邊則是有10座花樑的大安溪鐵橋。這座鐵橋不像大甲溪鐵橋被改為自行車道,而是因應舊山線復駛而原狀保留,路軌俱在,列車仍能行駛,所以格外珍貴。此橋理論上禁止通行,僅有木板覆蓋於枕木之間,但並沒有嚴格管制,遊客行走其上顯得非常危險。鐵橋北端即為七號隧道南口,上有台灣總督児玉源太郎所題的「一氣通」。

泰安舊站正面特寫,可看出其規模比附近同期的造橋、銅鑼、清水等站更大。
泰安舊站正面入口,正對著剪票口與地下道。
泰安舊站的售票窗口與行李窗口,中間上方還有列車時刻表,都保留著當年停用時的模樣,而且沒有遭到人為破壞。
泰安舊站的候車大廳與座椅,跟同期各站相比也顯得較為寬敞。
泰安舊站停用時的時刻表,當時已無普通車,都是通勤電車(今區間車)的天下,僅有少數平快車還在行駛(但是站站停跟普通車無異)。
泰安舊站售票窗口的特寫,還保有非常傳統型式的遞鈔╱遞票洞口。
泰安舊站辦公室,售票調度等設備大部分已撤除,只剩下桌椅。
泰安舊站剪票口,直對著地下道,立刻聯想到的就是豐富站。
泰安舊站地下道,看其型式感覺上歷史應該也很悠久,或許是與站房同時興建的。
泰安舊站的月台、木製長椅與遮棚。據說其遮棚的金屬部份是由鐵軌製成的。
泰安舊站月台南端,距離八號隧道北口約600公尺。
泰安舊站月台北端,這裡可以看見遠處路軌匯集的狀況。
從泰安舊站月台往站房方向觀察,最靠近的是正線,其餘為西側線,而左邊的大樹後方就是位置較低的站房。
泰安舊站月台東側僅有一條側線,旁邊就是山坡林木。
泰安舊站東側的小公園,落葉滿地,非常清幽的感覺。「臺中線震災復興記念碑」就在這裡面。
砲彈造型的「臺中線震災復興記念碑」。我推測這些題字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,因為近期中文通常是用「紀念碑、紀念館」,但日文漢字至今仍是用「記念碑、記念館」。
「臺中線震災復興記念碑」的日文部份,在網路上可以找到翻譯,請參考
http://bbs.nsysu.edu.tw/txtVersion/treasure/railway/M.868779367.A/M.942367271.A/
M.1011333432.A.html
從泰安舊站北側往回眺望,右邊有一座木造倉庫,左邊小小的是月台遮棚及行控室。
泰安舊站右側面,廊柱非常完整。
泰安舊站出口,這個位置剛好可以觀察站場與站房的高低落差。
泰安舊站廁所,仍在正常使用,應該也是很有歷史喔。
泰安舊站正面有幾間小店
泰安舊站旁邊的老街,往北延伸下去有一些知名店家。
泰安舊站北邊的路軌,遠處可見大安溪花樑鋼橋。
舊山線大安溪鐵橋南端,此橋仍能正常使用,只拆掉電車線。實在很想走到對岸去看看七號隧道南口,不過理智還是阻止了我。
北上舊山線勝興車站 南下舊山線后里車站